有世界五百强落户深圳!也有深企正在逃离,未来哪里是“沃土”?
栏目:深圳入户资讯 人气:0 发布日期:2023-01-01 来源:网络
(有世界五百强落户深圳!也有深企正在逃离,未来哪里是“沃土”?)
最近,深圳又增加了一家世界500强公司-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。
据该公司的集团党组数据透露:今年12月,中国电子将完成集团总部迁至广东深圳。
据悉,该集团公司旗下有15家上市公司、18万员工,截至2020年底,实现全年营业收入2479.2亿元。随着12月集团总部从北京迁入深圳,中国电子将给深圳注入新的发展活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逃离深圳的企业也不少。
比如:
2014年,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;2015年,比亚迪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设在汕尾;2016年,华为终端落户东莞松山湖,随后2018年第二代数据中心、研发中心也迁往松山湖;2020年,全球知名制造企业-史丹利百得撤离深圳,迁往苏州;
……
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,深圳近年来注销/吊销企业的数量也逐年增加。
如果说,世界巨头500强的入驻,是因为深圳营商环境非常好;那么企业的注销/吊销、制造企业的外溢、产能的迁出,则是深圳发展的必然。
01
深圳要发展,必须破局!
过去40余年间,深圳的发展可谓一路高歌、一往无前。从一开始的“三来一补”,到现在的“科技创新”,深圳产业不断发展,经济也实现2个“万倍”的突破。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在土地制约下,深圳产业亟需升级,产能终将外溢。
深圳造富能力很强,地均GDP位列全国第一!
1980年,深圳GDP约2.7亿元,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GDP总量增长超1万倍(2020年约2.77万亿);人均GDP也由1980年835元到2019年突破20万。
地均GDP也逐年增长,从1980年的13.5万元到2020年的,翻了超1万倍,地均GDP排名位列全国第一。
但深圳是一线城市中,土地面积最少的。
随着城市的发展,土地要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就显现出来了。
一方面,是工业用地成本的增加,导致企业经验成本的提升,利润的压缩。
比如去年选择离开深圳前往苏州的史丹利,就是因为算不过38元/平/月的租金帐,而十年前签订的租约,仅8元/平/月。
图源:米筐投资
另一方面,是房价的提升,导致企业员工生活居住提升。
企业要么得付出更多的用工成本,要么就难以招到人。
因为土地的限制,要素成本逐步提升,导致部分能效低的企业开始谋求新出路,企业外移不可避免。同时,得益于深圳完善的营商环境,部分企业总部还是依旧选择留在深圳,将产能部分外迁,比如比亚迪、华为等企业。
深圳第二产业占比远高于其他城市,科创方面亟待发展,“腾笼换鸟”势在必行。
从GDP占比来看,深圳第二产业(加工制造业)占比远高于其他一线城市,就业人员占比同样高于其他三个一线城市。从某种角度来说,一定程度上“制约”了深圳的发展。
科创方面,壹地产通过Wind查询得知,截至2021年11月,深圳科创板上市企业仅11家,在一线城市中位列第三,比第二名的北京少了20家。整体来看,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。
在土地的限制下,深圳要发展就必须“腾笼换鸟”,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“腾挪”势在必行。伴随着产业外移,企业外迁,相关工作人员也随之外溢。
02
深圳产业外移
除了“回家”,就是在旁边“安个家”
深圳产业能外移到哪?企业往哪迁?人往哪溢?
我们认为,有三个路径。
一是,往自己的“大本营”靠。比如史丹利集团,自己在苏州有地,可以直接迁往苏州;二是,集团总部在深圳,部分产能部门迁往其他城市,比如华为、中兴等,企业总部依旧在深圳,部分产能部门外移;三是,在旁边“安个家”。不少公司为了降低企业经营成本,“举司”往周边城市走。
从目前的外迁路径来看,企业大概率还是往周边城市迁。
毫无疑问,临深的惠州、东莞,甚至与深圳相隔一条深中通道的中山,将成为深圳企业外迁的选择。
示意图,仅供参考
具体移动的方向,可以来看广东省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图。
未来珠三角按照极点带动、轴带支撑的网络化布局,建设以广、深为双核心的两大国际化都市圈及协同发展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。其中深圳都市圈范围除了深圳之外,还有东莞、惠州、河源。
深圳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,将对轴带上的城市起到辐射带动作用,同时部分企业、人口也会往这些城市走。
根据广深科技创新走廊,壹地产认为,东莞或是其中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城市。
示意图,仅供参考
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链接深圳、东莞、广州三城,合计有10个核心创新平台,有研发类、制造类、服务类三种类型的创新节点。深圳与广州大部分是研发类+服务类的创新节点,其中深圳节点数量更多;东莞更多是制造类的创新节点。
联系前面我们分析的内容,深圳产能外溢,高端制造类的迁移落脚点中,有制造类创新点的东莞,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东莞的松山湖和滨海湾新区两个核心科创平台所在的片区,或成为新的临深中部分深企聚集地之一。
03
松山湖VS滨海湾新区
东莞哪里才是承袭深企的胜地?
看发展地位,松山湖与滨海湾新区不分伯仲。
根据东莞十四五规划,未来东莞将实施中心城区、松山湖、滨海湾新区“三位一体”的都市强心战略。从城市发展重要性上来看,这三大片区重要性相当。
示意图,仅供参考
看发展定位,松山湖略胜一筹。
滨海湾新区城市定位是“新时代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新高地”,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特色平台、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战略节点等,对接湾区发展战略。
松山湖自2001年起,定位一路攀升,从最早的科技产业园,到国际级新区、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,再到后来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,而松山湖科学城更是以“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城”为目标进行打造,地位相当高。
看区位,滨海湾新区更有优势。
滨海湾新区位于大湾区中轴核心,毗邻珠江口,靠近东莞港,可南融合深圳大空港及前海,西连广州南沙自贸区;松山湖南融光明科学城、福田CBD。从区位层面对比,滨海湾新区更有优势。
看产业,松山湖偏研发,滨海湾新区偏服务制造。
站在“湾区”之上的滨海湾新区成立仅4年,已引入OPPO全球总部、vivo智慧终端总部,以及正中科技园等产业项目,以高端电子信息、人工智能、生命健康、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的产业体系雏形初显,产业发展势头良好。
以“全球科学城”为发展目标的松山湖,目前已经汇聚了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、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、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等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,也成为连接技术与产业的中间桥梁。
根据东莞十四五规划,发展了数十年的松山湖是创新主轴,“科技创新、研发”是主基调;相较之下,仅发展了4年,位于沿海科技产业创新带的滨海湾新区,以产业创新为主,片区潜力足。
当下,处于发展飞跃前期的滨海湾新区,势必也将有更多的发展政策利好。对于深企来说,如果考虑迁往东莞,滨海湾新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ps:除了东莞,像惠州、中山、珠海这些城市也不错,此篇文章仅就东莞进行展开。
- 非深户籍孩子在深圳上初中,家长必须满足5个硬性条件
- 这类人群,不建议落户深圳哦
- 入户深圳非全日制本科补助你领了吗?不知道就亏大了!
- 农村户口想转深户?如果你还在纠结,这里有答案
- 非深户能在深圳退休吗?干到退休没缴满15年能延缴吗?
- 2020年广州户口PK深圳户口,哪个更好?
- 深圳2022中考深户全面倒挂,深户含金量受质疑?
- 办理深圳入户这3个省份又简单了,“跨省通办”太方便了
- 农业户口和深圳户口,我要哪一个
- 60岁以上深圳老人,来打免费流感疫苗!非深户也可以!
- 深圳再筹建一所新大学;清华博士生每年补助不低于5.1万|一周动态
- 2021办理深圳户口入深户审核时间要多久?这类人只需15天
- 非深户也有份!这个补贴今天开始申请!别错过这笔钱啦
- 这些误区导致多少人没法入深户
- 2020深圳南山宝安创业补贴申请流程和步骤
- 可提升25分!2023深圳租房家庭重要的入学材料!没有它上不了公办
- 深圳户口的价值?
- 深圳冠杰律所,集体户口该如何申请离婚?
- 高大上!德勤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双创中心落户深圳
- 深圳、珠海、佛山:租房提取公积金明显增加
- 2021深圳个人缴纳养老保险没有居住证可以吗
- 2021深圳入户需要居住证吗人才引进审批文件文号
- 2019深圳人才引进流程个人招工流程分享
- 2019深圳人才引进流程
- 2019深圳人才引进新升级!在职人才、留学人员、博士后“秒批”入
- 2019深圳人才引进政策落地一个月 约10万人次落户
- 2019深圳人才引进工作再创新!这些人可享受升级版“秒批”业务……
- 2021广东省户籍在深圳续签澳门通行证需要居住证吗?
- 2019深圳人才引进办理方法
- 2021年香港居民怎么在网上申请深圳居住证?
- 2021年深圳市居住证居住登记最新申报指引
- 深圳积分入户办理|个人申办转深户的步骤
- 有世界五百强落户深圳!也有深企正在逃离,未来哪里是“沃土”?
- 还没有领深圳创业补贴的吗?40万创业补贴领取攻略赶紧收藏
- 深圳居住证,一波三折的申请过程,看完不踩坑,一次申请通过
- 2017广东深圳市龙华区机关事业单位博士人才引进35名公告进入阅读模式
- 2019年深圳市居住证新规出来啦!(附详情)
- 应届生入户深圳的流程(毕业生入深户办理流程)
- 视障人士用行为艺术呼吁社会关注其在深圳的入户难题
- 深圳社保可以给家人用吗?可以,但需要满足这个条件
- 放大招丨7月2日起上海户口和居住证可通过微信办理!
- 落户上海,夫妻初婚和再婚:配偶子女随迁有什么区别?
- 本科毕业可直接落户上海!
- 上海留学生到哪里办理国外文凭学历认证
- “大礼包”来了!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发布人才引进、金融创新两大新政
- 最高800万!购房补贴政策潮起:地方政府积极稳楼市
- 2020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落户材料有哪些?
- 留学回国人员申请在京外就业落户办理程序和所需材料
- 上海纽约大学宣布 接收纽大3,100名海外中国留学生
- 报复性反弹,上海6月首批同意申办本市常住户口人数高达1011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