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入户流程

栏目导航
深圳社保栏目

注意,社保断缴,这四种情况都会受影响,超过三个月还会清零

栏目:深圳社保 人气:0 发布日期:2022-12-16 来源:网络

注意,社保断缴,这四种情况都会受影响,超过三个月还会清零

(注意,社保断缴,这四种情况都会受影响,超过三个月还会清零)

  劳拉朋友圈有个刚毕业一年的小朋友,很喜欢在票圈分享自己的生活。

  所以,我也就知道了,她在一年内换了4份工作。

  于是乎,她在朋友圈抱怨,今年没有年终奖了。

  在劳拉看来,年终奖不是重要的,按照她这种换工作的频率,劳拉比较担心,她社保是不是经常断缴。

  我们每个月都在交社保,可是社保具体是什么,能完整说出来的人并不多。

  其实五险就是平常说的社保:养老、医疗、失业、工伤、生育保险。

  再加上公积金,就是我们说的五险一金。

  五险一金的作用如下:

  养老保险:退休后就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,交得越多,领得越多;

  医疗保险:如果生病了,去看门诊或住院,医保可以报销医药费;

  生育保险:可以报销生小孩的各项费用,比如产前检查、分娩费用、生育津贴等;

  失业保险:由于公司破产或者被解雇等原因失业,每月可以领一笔钱作为临时过渡;

  工伤保险:因工受伤或患上职业病,可以申请工伤鉴定,并且获得补偿;

  住房公积金:可以申请贷款买房,享受优惠利率,或用于支付房租、房屋装修等。

  五险是国家强制单位缴纳的,试用期也要缴,如果你所在的单位没缴,那...是得好好考虑下了。

  1、看病报销受影响

  社保断缴,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医保。

  从断缴的第二个月开始,看病就不能报销了。

  如果这时候生病住院,所以的医疗费用都只能自掏腰包。

  而且,医保在退休前,男要累积缴满25年,女累积缴满20年。

  否则退休后无法享受终身的医保报销。

  如果中间经常断,很可能到退休的时候,累积缴费时间不够。

  社保的缴纳和发放都是按城市来的,自然规定也各有不同。

  大多数地方,重新缴纳的第二个月,看病就能正常报销。

  但有的城市,如果断缴超3个月,会影响很大。

  比如,劳拉所在的深圳,医保的连续缴费年限越长,报销上限越高。

  如果连续缴纳6年社保,就有上百万的医保报销额度。

  但,断3个月,就清零重新开始了,年报销上限11万。

  还有一些城市,比如太原、重庆、南京,如果断交超过3个月,即使重新交了医保,也可能要等6个月之后才能报销。

  中间这么长时间生病了,就得全部自己掏钱。

  2、买房买车受限制

  断缴社保,公积金也就停止了。

  住房公积金贷款,基本上是我们这辈子能够借到的最便宜的贷款了,它的利率一般是商业住房贷款的7折左右。

  但如果想要用公积金买房,社保最低要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。

  拿深圳举个例子,

  如果不是本地户口,买车摇号需医保连续缴满2年,买房要连续缴纳社保5年,一旦断缴就要重新计算。

  3.生宝宝费用没法报销

  生育保险,也就是生育津贴。

  如果有社保,可以在生宝宝时,拿到几个月的工资,来报销产前产后检查、顺产或者剖腹产等等这些费用。

  但大多地区都要求,连续缴满1年才可以享受生育保险福利。

  所以,怀孕的时候千万别离职停了社保,不然这生育险的福利也没法享了。

  4.买商业保险更贵

  特别是百万医疗险,一般会分两种版本,一种是有社保的人买,一种是无社保的人买。

  举个例子,

  比如众安尊享e生这款百万医疗险,30岁,如果你有医保只要306元,但如果没有医保,要636元,贵了超过一倍。

  1.在本地换工作

  最好的新老公司社保无缝衔接。

  一般公司交社保都在15号交社保,所以,最好是15号之后离职,次月15号之前入职新公司,并且新公司会及时交社保。

  2.跨省市换工作

  这就牵涉到社保迁移的问题。

  具体步骤如下:

  步骤1:登录社保局官网,提交转出申请

  步骤2:申请通过后,去社保局打印《参保缴费凭证》

  步骤3:把《参保缴费凭证》交给新单位,办理转入

  可能每个城市的办理流程和所需资料会略有不同,大家也可以拨打社保热线:详细咨询一下。

  3.自己交社保

  如果离职后不想找工作,或者是自由职业者。

  可以自己缴纳社保,所有钱自己承担就好。

  方法如下:

  找代缴公司:可以找朋友或者某宝搜“社保代缴”,后者会比前者多个服务费。

  在户籍地或居住证所在地缴纳:跑趟社保局,领个号,人家会告诉你怎么自己交。

  不过个人名义不能缴纳公积金。

  如果已经断缴了,可以尝试补缴,前面,劳拉也说过了,各个地区情况不同。

  最坏的情况就是不支持补缴。

  最幸运的情况,断个好几年都能补。

  至于你所在地如何,

  赶紧打或者去当地社保局问问看吧。

推荐资讯点击咨询
最新资讯点击咨询
热门资讯点击咨询
相关资讯点击咨询
推荐内容点击咨询
热门内容点击咨询